“减垄”推倒“隐形墙”,百亩地“捡”回十亩粮
“减垄”推倒“隐形墙”,百亩地“捡”回十亩粮
“减垄”推倒“隐形墙”,百亩地“捡”回十亩粮“地里没垄,收割机跑得(dé)又快,收得又好!”6月9日,聊城市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村农机手(nóngjīshǒu)张丙军驾驶(jiàshǐ)着联合收割机,在一望无际的无垄麦田里驰骋。
田垄,这一传承千年的农耕符号,曾是灌溉(guàngài)和分界的必需,如今却可能成为土地增效的“隐形枷锁”。在山东,传统畦田化(huà)麦田中,约23%的地块(dìkuài)因(yīn)田垄损失了5%~15%的有效种植(zhòngzhí)面积(miànjī),犹如在粮仓中砌起了一堵堵“墙”。地处鲁西北平原的高唐县(gāotángxiàn),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粮食种植面积140多万亩。然而,以往的生产模式下,地块零散,方式落后,效益不高。“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增产潜力?”高唐县正通过“减垄增地”寻求破题之道。
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村(cūn)近500亩的农田(nóngtián),正是该村党支部领办绿色佳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“减垄增地”技术示范田。站在田边,北街村党支部书记、合作社负责人张宪贵望着眼前平坦开阔的土地,喜悦与笃定溢于言表:“过去这些田垄就像无形的篱笆,白白占用(zhànyòng)了宝贵(bǎoguì)耕地。如今推平了它们,100亩地就相当于(xiāngdāngyú)‘捡’回了10亩,能多收1万多斤(duōjīn)粮食!”
联合收割机在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(běijiē)村无垄麦田里行驶收割。
张宪贵(zhāngxiànguì)细数着效益:“种子、化肥、农药集中采购,成本降低了(le)一成多。加上土地平整(tǔdìpíngzhěng),大型农机效率大幅提升,人工费用也节省不少。最关键的(de)是,没了地垄阻隔,水肥一体化(yītǐhuà)喷灌、滴灌系统能将水分和养分精准送达每一寸土地,小麦长势更均匀,亩产可提高5%~10%。”6月13日,合作社夏收结束。统计显示,尽管今年小麦偏旱导致整体产量略低于往年,但(dàn)这片(zhèpiàn)应用了减垄增地和水肥一体化技术(jìshù)的麦田,得益于及时补水补肥,亩产仍比周边普通麦田高出约100斤。
联合收割机在无垄麦田行驶,收割效率明显(míngxiǎn)提升。
农机手张丙军对减垄增地的优势深有体会:“以前垄高坎硬,机器颠簸厉害,农机具容易剐蹭损坏,转弯也费劲。现在(xiànzài)田地一马平川,跑起来又快又稳!”他介绍,去掉田垄后,农机转弯半径缩小,操作更安全便捷(biànjié),割台也无(wú)需频繁调整,不仅降低了油耗和机具损耗,小麦收割和种植效率更是提高了约30%。“普通农田一台收割机一天(yītiān)大约收60亩(mǔ),这种无垄田能收80到100亩。”
然而,推动这场“土地革命”并非坦途。实现(shíxiàn)减垄增地的(de)前提是整合零散地块,形成规模种植。绿色佳园合作社自2018年开始流转(liúzhuǎn)土地,作为村支书,张宪贵带领(dàilǐng)村两委班子入户细致沟通。“期间有农户想收回土地自己种,我们坚持不拆散已整合的大块田地,而是从其他零散地块中划给他们。”张宪贵坦言,“化解农户对传统田界的情感依赖,需要时间和耐心(nàixīn)。”合作社成员们挨家挨户做工作,用实实在在的流转金和效益(xiàoyì)分红(fēnhóng),逐步赢得了理解和支持。
北街村这片近500亩的麦田(màitián),都实施了“减垄增地”技术。
解决了地块整合问题,还需重构灌溉体系,技术支撑是(shì)关键。张宪贵经常向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领衔的(de)(de)农业科技服务团队(tuánduì)请教(qǐngjiào)。从前期深翻、精细(jīngxì)整地、铺设地下管网,到后期的种植、用肥、防病,服务团队都提供了专业指导(zhǐdǎo)。杜立芝强调:“‘减垄’后,大水漫灌彻底行不通了,必须配套高效节水的滴灌或喷灌系统,这需要专业的设计和维护。”在专业指导下,合作社建立了精细化管理规程,粮食产量连年稳中有增。
良田无(wú)垄,生机无限。近年来,高唐县以全省解决承包地(chéngbāodì)细碎化试点为契机,在坚持农户(nónghù)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的前提下,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(jījíxìng),不断探索“小田并(bìng)大田”实施路径。逐步形成了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统领“一村一田”改革、土地流转实现“一社(场)一田”、整村推进达成“一户一田”的“三位一体”模式,推动(tuīdòng)农田向“优质、集中、连片”发展,有效实现了农田增量、农业增效(zēngxiào)、农民增收。目前,全县已(yǐ)整合零散用地7908.81亩,惠及1096户农户。
(大众(dàzhòng)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 李新宇)
“地里没垄,收割机跑得(dé)又快,收得又好!”6月9日,聊城市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村农机手(nóngjīshǒu)张丙军驾驶(jiàshǐ)着联合收割机,在一望无际的无垄麦田里驰骋。
田垄,这一传承千年的农耕符号,曾是灌溉(guàngài)和分界的必需,如今却可能成为土地增效的“隐形枷锁”。在山东,传统畦田化(huà)麦田中,约23%的地块(dìkuài)因(yīn)田垄损失了5%~15%的有效种植(zhòngzhí)面积(miànjī),犹如在粮仓中砌起了一堵堵“墙”。地处鲁西北平原的高唐县(gāotángxiàn),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粮食种植面积140多万亩。然而,以往的生产模式下,地块零散,方式落后,效益不高。“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增产潜力?”高唐县正通过“减垄增地”寻求破题之道。
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村(cūn)近500亩的农田(nóngtián),正是该村党支部领办绿色佳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“减垄增地”技术示范田。站在田边,北街村党支部书记、合作社负责人张宪贵望着眼前平坦开阔的土地,喜悦与笃定溢于言表:“过去这些田垄就像无形的篱笆,白白占用(zhànyòng)了宝贵(bǎoguì)耕地。如今推平了它们,100亩地就相当于(xiāngdāngyú)‘捡’回了10亩,能多收1万多斤(duōjīn)粮食!”
联合收割机在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(běijiē)村无垄麦田里行驶收割。
张宪贵(zhāngxiànguì)细数着效益:“种子、化肥、农药集中采购,成本降低了(le)一成多。加上土地平整(tǔdìpíngzhěng),大型农机效率大幅提升,人工费用也节省不少。最关键的(de)是,没了地垄阻隔,水肥一体化(yītǐhuà)喷灌、滴灌系统能将水分和养分精准送达每一寸土地,小麦长势更均匀,亩产可提高5%~10%。”6月13日,合作社夏收结束。统计显示,尽管今年小麦偏旱导致整体产量略低于往年,但(dàn)这片(zhèpiàn)应用了减垄增地和水肥一体化技术(jìshù)的麦田,得益于及时补水补肥,亩产仍比周边普通麦田高出约100斤。
联合收割机在无垄麦田行驶,收割效率明显(míngxiǎn)提升。
农机手张丙军对减垄增地的优势深有体会:“以前垄高坎硬,机器颠簸厉害,农机具容易剐蹭损坏,转弯也费劲。现在(xiànzài)田地一马平川,跑起来又快又稳!”他介绍,去掉田垄后,农机转弯半径缩小,操作更安全便捷(biànjié),割台也无(wú)需频繁调整,不仅降低了油耗和机具损耗,小麦收割和种植效率更是提高了约30%。“普通农田一台收割机一天(yītiān)大约收60亩(mǔ),这种无垄田能收80到100亩。”
然而,推动这场“土地革命”并非坦途。实现(shíxiàn)减垄增地的(de)前提是整合零散地块,形成规模种植。绿色佳园合作社自2018年开始流转(liúzhuǎn)土地,作为村支书,张宪贵带领(dàilǐng)村两委班子入户细致沟通。“期间有农户想收回土地自己种,我们坚持不拆散已整合的大块田地,而是从其他零散地块中划给他们。”张宪贵坦言,“化解农户对传统田界的情感依赖,需要时间和耐心(nàixīn)。”合作社成员们挨家挨户做工作,用实实在在的流转金和效益(xiàoyì)分红(fēnhóng),逐步赢得了理解和支持。
北街村这片近500亩的麦田(màitián),都实施了“减垄增地”技术。
解决了地块整合问题,还需重构灌溉体系,技术支撑是(shì)关键。张宪贵经常向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领衔的(de)(de)农业科技服务团队(tuánduì)请教(qǐngjiào)。从前期深翻、精细(jīngxì)整地、铺设地下管网,到后期的种植、用肥、防病,服务团队都提供了专业指导(zhǐdǎo)。杜立芝强调:“‘减垄’后,大水漫灌彻底行不通了,必须配套高效节水的滴灌或喷灌系统,这需要专业的设计和维护。”在专业指导下,合作社建立了精细化管理规程,粮食产量连年稳中有增。
良田无(wú)垄,生机无限。近年来,高唐县以全省解决承包地(chéngbāodì)细碎化试点为契机,在坚持农户(nónghù)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的前提下,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(jījíxìng),不断探索“小田并(bìng)大田”实施路径。逐步形成了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统领“一村一田”改革、土地流转实现“一社(场)一田”、整村推进达成“一户一田”的“三位一体”模式,推动(tuīdòng)农田向“优质、集中、连片”发展,有效实现了农田增量、农业增效(zēngxiào)、农民增收。目前,全县已(yǐ)整合零散用地7908.81亩,惠及1096户农户。
(大众(dàzhòng)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 李新宇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